2023年09月24日 农历二零二三八月初十 星期日
当前位置:会务资讯 >

重华书院简史

重华书院简史

菏泽市重华书院简介
 
“重华书院”创办于明朝万历年间,是菏泽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存世最久的著名书院之一,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书院发展史上享有盛誉,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、艺术、教育中心。
1924年,梁漱溟先生受山东省议会议长王鸿一的邀请,赴菏泽复建重华书院,教授哲学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学科。与其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陈亚三、黄艮庸;四川王平叔、钟伯良、张俶知;北师大徐名鸿等。其所聘请的教员如“新儒家三圣”之一的熊十力、国立青岛大学王近信、秦亦文等人,皆是国内称冠一时的著名学者,这些学者聚众讲学,臧否时政,形成了享誉四方的“曹州学派”。
 
发展历史:
 
明代
1596年 (明万历二十四年) 曹州兵备使李天植建“重华祠”,以祭祀虞帝,并与诸生在此讲学,书院因此得名。李天植,字性甫,号冲涵,南直隶广德州( 今安徽广德县)人,隆庆五年中辛未科进士,入仕后几经迁调,后任曹州兵备道。史载李天植“雅好文学,修复释奠礼乐仪制”,在其任江西饶南道参政时,朝廷诏毁天下书院,当地守臣迎合首辅张居正的意旨,在关闭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同时且欲废弃该书院的学田,“天植力持不可,且捐资增益之,并令诸生在其中讲学”。这样的任职经历为其在曹州创建重华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重华书院主要的建筑有正堂三间,名“精一堂”,为讲学的地方; 后楼一座,名“文昌阁”;小亭一座,名“木石居”;此外,还有东西斋舍6间。
据《曹州府志》记载,李天植创建重华书院后,集诸生讲学其中,一时文风大盛。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山东乡试,曹州即有六人中举。万历四十六年,山东乡试又高中五人.至吴允中撰写碑记时,在该书院就读的诸生、若文学若明经者计千有余人。
 
1617年(万历四十五年),李天植之孙李征仪被任命为巡盐御史,在巡视长芦、山东等地盐政时途经曹州,曾捐俸银三百余两对重华书院进行整修。受其影响,山东按察使、曹州知州以及各级地方官员纷纷解囊相助,赞襄经营,刻期落成矣。 "修葺过程中,李天植在保留
书院“重华”旧名的同时,“高其楼,广其堂”、门廊垣舍圮漏者修葺之,并且为方便师生膳食休息,在正厅“精一堂”前新建瓦轩三间,在院内新建回廊一通,在围垣之左新建斋房三间,名“霱云斋”,增建小亭一座,名曰“小乾坤亭”、"此次修整,使得书院的结构更加合理,功能愈发完备。1619年(万历四十七年)李征仪在正厅之东又增建文昌祠五间,用以祭祀历代儒家先贤; 在正厅之西增建仓房五间,名曰“养士仓”,用以贮存学田所收租粮。书院之西的李公祠堂三间和乡约所三间也收归书院所有,大门之外的木桥改为砖桥,桥之南建牌坊一座,名曰“虞门"至此,重华书院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,当时的曹州籍进士,南京光禄寺少卿吴允中曾撰写重修碑记,以志纪念。更为重要的是,李征仪还筹资为书院购买田地数顷,田租所得一半用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,一半用以周济在此学习的贫寒之士,从而为书院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。
 
清代
 
1751年(乾隆十六年)周尚质任曹州知府,履职期间,在政务闲暇之际曾躬访书院遗址于荆榛瓦砾间,创构而增扩之,经过周尚质改建后,原来的文明楼,在翻新修葺的基础上仍然保持原貌,楼前两翼增建斋舍,斋舍前为三层之讲堂,讲堂之东为山长起居地,其东又有斋舍三间,山长室前建有“春风堂”,堂前新建纳凉小亭,名曰“爱莲亭”改建竣工之时正值夏日,书院内“芙蕖竟发,胜甲一郡”,于是将书院易名为“爱莲书院”。
 
1783年(乾隆四十八年)书院在菏泽知县谢肇泂的主持下又迎来了另一次重修。谢肇泂,字文泉,通州人,举人出身,乾隆四十七年(1782) 起任菏泽知县,主政期间,谢氏对文教事业颇为用心,鉴于书院年久失修,粉丹剥落,墙屋穿漏,于是着手进行整修。在筹措建设资金时,乡贤潘遇歧等人率先捐资助工,众人纷纷效仿,遂鸠工庀材;于四月起施工,历时三月而工成。谢肇泂复更书院名为“重华书院”。后历经三次扩建,使整个书院的形貌焕然一新,此后的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各朝,重华书院虽然修葺不断,但基本上保持了乾隆年间修时的规模和格局。
 
1898年(光绪二十四年)五月,清光绪帝谕示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堂。在废科举、兴学堂的浪潮中,书院先后改为中学堂、小学堂或废止。书院作为一种相沿千年之久的办学形式宣告终结。
 
 
民国
1924年春,梁漱溟受山东省议会议长王鸿一先生邀请,赴菏泽复建重华书院,主要教授哲学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学科。熊十力、陈亚三、王平叔、王近信、钟伯良、张俶知、徐名鸿等先生亦曾执教于此。
 
王鸿一(1875-1930) ,名朝俊,字黉一,以“鸿一"行世,清末濮州沉口里刘楼村人( 今属山东省鄄城县闫什镇) ,早期同盟会会员,毕业于日本宏文院师范科,是近代山东的首批留日学生,民主革命时期的革新派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实业家,著名的社会活动家、历任山东提学使,山东教育厅长,山东省议会议长,北京《村治月刊》社社长等。他是曹州及山东的组织者和领导人,鲁西南近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,实业兴国和移民实边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。
 
 
 
复建
 
2016年,在山东省政协委员、菏泽市人大常委、工商联副主席、菏泽学院特聘教授郑子昌先生的推动下,菏泽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,郑子昌先生被推选为副会长,其积极开展筹备复建“重华书院”。
2019年,菏泽市儒商协会成立,郑子昌先生受邀担任菏泽市儒商协会会长,并开始着手恢复书院相关事宜。
2020年,菏泽市重华书院,正式复建,并受郑子昌先生邀请,由菏泽市古琴学会会长、菏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、虚云佛学社社长、著名文史学者张傲之先生担任恢复后的首任院长。
 
重华书院在曹州历经明、清、民国等三个时代,三百余年的时间,汇聚人文菁华,为曹州培育了当时所需的人才,是曹州历史上永远闪光的文化符号。